养生不是难事,也不需刻意。生活中有很多简单易行的小运动,无论行立坐卧随时可做,认真准确去做,定会收健身防病之效。
孙思邈认为:梳头可以使身体愉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用双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全后脑循环往复按揉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面部及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至额部后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反复搽10余次。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舒筋活血,安神宁心,使肌肉放松,预防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
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 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能锻炼四肢肌肉、筋骨,还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反方向转动,各转20次。
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即将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5次后换右脚,动作相同。
对于上班的“电脑族”来说,视疲劳、眼干涩很常见。此时不必一味依赖缓解视疲劳或滋润眼睛的滴眼液,关键在于主动调整改善,比如常做“睛常运”。
双手相互摩擦至微热后,轻放于双眼之上;再以食指、中指轻轻按压眼球及眼球四周。
双肘支在桌上,闭目低头,用两掌心紧贴双耳,十指放于后脑,食指抬起搭在中指上;两食指同时用力,从中指上滑下,弹击脑后枕骨的凹陷处(风池穴),此时会发出“咚、咚”的鸣鼓声。每天可做3次,每次约 60下。
涌泉穴位于前足心,能固肾暖足、滋肾水、降虚火、镇静安神。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缓解头昏、头痛、目眩、咽痛、失眠及足部萎缩、麻木等症状,对延年益寿有明显效果。
先泡洗双脚,再用右手握住右脚趾,左手摩擦右脚涌泉穴及附近足心,直至足心发热。
接着稍稍转动足趾,然后放开双脚,尽量向上、向后翘起足趾,再收缩足趾,如此反复翘、收10次。换左脚,方法相同。
人的手掌血脉丰富,有6条经络通过。“手浴”通过外部受热刺激影响人体经络,可辅助治疗肩周炎、失眠,还能提神、明目,并发挥独特的驱寒作用,加快末梢血管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接一盆热水(温度约40~42℃),水量以完全浸没双手为宜。将双手张开浸泡 5~10分钟,若中途水温降低,可添加热水。
“手浴”时需注意身体姿态:双肩完全放松,一边深呼吸,一边揉搓手掌各部位。泡完后及时用干净毛巾擦干,注意保暖,一般早晚各一次即可。
腹部是胃肠等脏器所在之处,常做腹部按摩有利于消化,古人称为 “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摩腹,可消除腹胀、帮助食物消化。
仰卧在床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后相叠,用掌心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谷道常提”可防痔疮。谷道即肛门,平时有意识地撮提肛门,能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
取站姿或卧姿,吸气时稍用力提起并紧缩肛门及会阴,稍作停顿后放松呼气,反复做5~7次。经常做提肛动作,还能升提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