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团队在收到正式录用函并完成文章处理费(APC)支付三周后,意外收到期刊录用后质量核查环节的撤稿通知,撤销理由直指临床队列数据验证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该项关键性审稿要素并未出现在长达两个月的初审意见中。期刊运营方在内部沟通中承认存在流程监管疏漏,未能更早地发现问题。
此前,涉事作者在向单位汇报了论文录用的喜讯后,甚至被纳入了绩效考核体系。然而,如今这一情况却使其成为了笑柄。尽管期刊编辑口头致歉,但拒绝重新评估论文,并且未能解释为何在初审时未能发现所谓的“致命缺陷”。
依照常规出版流程,方法学缺陷应在同行评审阶段识别,而非录用确认后的核查环节。
期刊方仅以行政过失轻描淡写带过,对学者损失的版面费及因此受阻的职称评定只字未提。
这本应是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现在却成了专业能力的反证。涉事学者向公众号编辑展示的绩效考核文件中,该论文成果已被计入职称评定指标。更令其困扰的是,期刊编辑在撤回决定中使用的学术严谨性不足表述,已在其工作单位内部引发连锁性质疑。
作为传说中“四大水刊”之一,不少网友将《Scientific Reports》称之为“付费就能发”的水刊。
2025年中科院分区调整中,SR从2区跌落至3区引发热议。这本曾被无数学子称为“毕业救命稻草”的期刊,去年发文量超3万,版面费却连年上涨:
有学者算了一笔账:若以年均3万篇计算,SR单刊年收入超6亿人民币!其中中国学者贡献近25%的稿件。
期刊影响因子起伏不大,整体在4-5之间浮动,但在发文量如此巨大的前提下IF还能维持稳定,说明期刊还是有实力的,其最新影响因子为3.8.
期刊虽然年发文在不断上涨,但自引率反而在不断下降,最新自引率仅为2.6%。
期刊于2011年被数据库检索,在2020-2023年间发文量稳定在2w篇,但到2024年发文量已经超过3.1w篇,今年分区下降后,预计发文量会小幅缩减。
该期刊国人占比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日本,其中,中国作者占比约24%。
在如今扶持国产期刊的大环境里,SR以后想升区估计有点悬了,而且中国作为该刊投稿量最大的国家来源,这波操作属实让人寒心,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