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中国黄花菜之乡”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迎来黄花菜收获季。这朵古人感恩母爱的“忘忧草”、今人眼中的“母亲花”,在祁东历经近600年种植,如今已绽放为年产值近34亿元的“致富花”。在祁东,黄花菜不仅是12个乡镇40万菜农的重要经济来源,更成为当地民生保障的支柱产业,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前行,书写发展新篇章。
在位于祁东县黄土铺镇戈马村的湖南新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鲜的黄花菜花苞正经历一场蜕变。历经杀青、脱水、烘烤、包装等全自动化加工流程后,小村庄里的“土特产”将出村进城,走上市民餐桌。
“我们引进全自动化黄花菜加工设备,生产效率远高于传统家庭作坊,同时成功破解了雨天加工黄花菜的工艺问题。”该公司负责人肖智雄介绍,干制黄花菜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同样的场景也在祁东县黄土铺镇三星村的湖南龙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上演。“我们坚持传承古法工艺,并结合现代技术改良产品,致力于将土特产变成抢手货。”公司负责人李海玉介绍,他正在参加芒果TV直播带货活动、消费扶贫月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产品展销+订单采购”模式推广产品、提升知名度,将黄花菜打造为祁东县一张独具魅力的地域名片。
科技创新的力量也贯穿黄花菜的生长周期。祁东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昌义表示,近年来,祁东县以“将小黄花做成大产业”为目标,建成全球首个黄花菜种质资源库,在国内外收集引进黄花菜品种500余种。农技人员通过持续育种攻关,培育出“猛子花”“祁珍花”“四月花”等兼具抗性、产量与风味的优质品种,让祁东黄花菜成为行业标杆。
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在祁东已成常态。7月5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粮油果蔬作物特征品质分析与特征标准研究”项目现场观摩会暨黄花菜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祁东县召开,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聚焦黄花菜品质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创新等议题,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路径。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匡勇指出,从传统经验的科学解析到现代技术的集成创新,从单一环节的突破到全产业链的协同提升,尤其在“古法还原”工艺的系统优化方面,项目为提升黄花菜干菜的品质稳定性探索出新路径。
长期以来,该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就黄花菜加工保持密切联系,牵头成立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黄花菜产业专业委员会,推动黄花菜从田间走向高附加值产品矩阵,速冻菜、预制菜、保健含片等20余款新品应运而生,精准对接大健康消费潮流。
目前,祁东县已培育大型加工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拥有黄花菜烘干生产线条、预制菜(休闲食品)生产线条,机械化加工鲜菜日产能500吨左右。
黄花菜是祁东县除水稻之外最大的农业产业,2024年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16.55万亩,年产鲜菜约27.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33.8亿元。“今年,黄花菜鲜菜最高收购价格每公斤超过8元。黄花菜已成为祁东百姓增收致富、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希望之花。”陈昌义表示,目前,祁东黄花菜全国市场占有率超70%,并且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出口逾千万美元。
祁东县的视野不止于黄花菜种植与加工。4条精心设计的文旅融合旅游路线串联起黄花菜博物馆、主题公园与示范园,带动了20余家相关休闲农庄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当地还深入挖掘黄花菜的文化基因,通过整理诗词传说、推广母亲文化理念、举办美食旅游文化节,让一朵花承载起厚重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持续提升品牌内涵。
“我们深知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既要创造黄花菜的经济价值,也要挖掘打造它的文化品牌。”肖智雄介绍,2016年,该公司投入5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家黄花菜博物馆,馆内利用图、文、影、声等现代技术传播方式,全面展示黄花菜的历史渊源、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让黄花菜文化可视可感,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吸引力。
湖南雁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则通过文创巧思为黄花菜产业注入新鲜活力。该公司内设文化长廊和祁东特产馆,其中,长达200米的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呈现祁东历史人文以及黄花菜产业发展脉络与创新成果;祁东特产馆则详细介绍了祁东黄花菜等特产的品质与特点,成为外界了解祁东黄花菜产业的窗口,为产品推广与销售搭建起坚实桥梁。
今年,“祁东黄花菜”被列入农业农村部2025年区域公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其地理标志产品顺利通过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认证。“将持续攻克技术瓶颈,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机制;搭建更高效的交流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创新支持政策。”祁东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以黄土铺黄花特色小镇为核心,辐射白地市、官家嘴、步云桥、石亭子等5个黄花菜主产乡镇、50个黄花菜特色产业村,助推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黄花菜鲜菜年产量达到45万吨,力争在3年内推动全县黄花菜特色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记者 欧阳军 实习生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