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命健康智慧与实践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相继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为响应国家引导青年深入基层的号召,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助力产业振兴,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于7月10日奔赴江苏连云港龙河谷地药用植物中心,开展“溯源问道产业行思”主题社会实践。青年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对话种植匠人,旨在解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良药的奥秘,为传承中医药瑰宝、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伊始,种植户纪师傅一家用一杯自制的金银花茶热情迎接了前来实践的学子们。清亮的茶汤入口微苦,继而回甘,瞬间驱散了盛夏的暑气。纪师傅一边招呼大家落座,一边以这杯应季凉茶为引,生动讲解“喝茶看时节”的古老智慧:“春天喝疏肝理气的,像薄荷、连翘;夏天喝解暑清热的,金银花、藿香正当时;秋天要润燥,麦冬就很好;冬天则需补气,黄芪、党参是佳品。”这杯浸润着东方生活哲学的药茶,不仅消暑解渴,更在队员们心中深植了“顺天应时,草木皆药”的理念,为后续的药材探索奠定了认知基础。
在中心技术人员的专业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入郁郁葱葱的药田,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保障道地品质的关键技术。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意葱茏的百合田。在长势喜人的百合田里,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核心农艺“打顶”。她解释道:“通过人工摘除百合植株顶端的嫩芽,可以阻断其向上生长,迫使养分集中向下输送到地下鳞茎。这样种出来的百合,鳞片抱合更紧密,个头更饱满,药用有效成分和营养价值都显著提升。”技术人员随即轻轻拨开土壤,向学子们展示了运用此技术后收获的硕大、紧实的百合鳞茎,直观体现了技艺对药材内在品质的塑造。
科学间作,营造微环境。移步至天冬种植区,学子们发现了一片独特的景象:高大的玉米植株与低矮的天冬和谐共生。技术人员介绍,天冬性喜阴凉湿润,利用玉米宽大的叶片为其提供天然的遮阳屏障,能有效调节光照和温度,优化天冬的生长小环境,这是基于生态位互补的科学种植模式,更是守护道地药材高品质的核心密码。
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田间,认真观察并记录了多种特色药材,如具有补血通乳功效的四叶参(山海螺)、补气固表的白芪(白皮芪),以及排毒消肿、乌发养颜的何首乌等。每一株植物的形态、叶脉、根茎,都无声诉说着龙河谷地独特水土的滋养与种植者匠心的灌注。
实地考察后,种植中心负责人纪师傅分享了这片土地的独特底蕴:过去十五年间,该地块严格用于有机猕猴桃种植,全程禁施农药化肥,积累了纯净无污染的土壤生态。他强调,正是这十五年的“绿色资本”,为当前转向培育高品质道地药材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从猕猴桃到药材,变的是作物,不变的是对土地生态价值的珍视。
谈及转型,纪师傅指出:“大健康时代,全民养生需求高涨,健康膳食药食同源已成主流。我们依托此生态优势,致力产出安全优质药材。”。他透露,中心已入选政府中药材培育扶持计划,明年将引入更多品种,持续提升品质,并热情邀请学子再访。
龙河谷地的实践经历,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道地药材的真谛源于生态,成于匠心,贵在品质。这堂“大地课堂”解码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坚定了当代中医药学子们运用专业所学,未来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信念。随着我国对中医药领域的政策改革和大力支持,青年学子已成为千年本草智慧的聆听者、道地密码的解码者,更是中医药未来的传承者与赋能者。眺望未来,将有更多充满朝气的中医药学子,为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图: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 文:脉络寻源实践团编辑组)